写作网

原创写作投稿

实用文体写作网
您当前的位置在:文体写作网心得体会扶贫脱贫 → 我的民情日记《新村建设要坚持雪中送炭》

我的民情日记

时间:2019-06-22 | 作者:佚名

    新村建设要坚持雪中送炭 --我的民情日记

  1月7日小雨转阴

  上午八点,吃了早餐我们就出发了,转了几道弯,下了几个坡,就到了沙坪镇政府驻地。原本想直接下村,但由于下雨,就临时决定先开见面会。见面会上,镇党委书记先介绍了我们一行;我接着介绍了这次到沙坪镇蹲点的目的、意义与做法。

  午饭后,到了镇上选的最好的村--红星村。村委会与村小一起,在半山腰上。村委会有两层楼,七八个开间,较气派。在村委办公室,我们听了村支书兼建筑公司老板万财得的村情介绍,我逐一询问了村干部的家庭状况和2013年的经济收入情况。村干部们介绍,一般的家庭收入都在10万元左右,人均收入上万元。

  然后,我们到了村民聚居区。这个村的农户住宅几乎都是砖混结构,一般都是两层,最高的有4层;面积大多在100平方米以上,最多的估计在300平方米左右。我与正在院坝里烤火的老太太和年轻妇女们聊了一会儿天,问了家庭收入情况和生活现状,到屋内看了家什摆设。经过多户询问知道,村里的农民人均纯收入都在万元以上,没有一户扶贫对象。

  接着,来到一户砖瓦结构住房的农户家(估计属于最穷的农户),推门进去,看见一老太在家,问了家庭情况,既没人在外务工,也没人进厂,农业收入很少,只是喂养了几只下蛋鸡。她告诉我们,几个女儿全部在外,家里只剩下两个老人,为了他们安生,给他们买了养老保险,目前每人每月有1000多元的养老金,生活没有问题。推开几个屋看了看,虽然很陈旧,但还是显得很富足:火塘上熏了上百斤的腊肉,冰柜里冻着的是自家杀的年猪肉,冰箱里储存了一些日常食品。问及为什么不修房子时,她说现在只有两个70多岁的老人,修了以后谁来住呢?这个家,他们就是这里的最后留守者了。

  我们还看了村支书想筑拦水坝的现场,查看了地势,初步计算了投资和收益状况。我对村支书说,这事要认真算账,要与村上发展“农家乐”等产业相结合。

  最后,到了村支书家,一栋三层楼的大房子。座谈时,大家谈了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看法:红星村靠近镇上,且工业开发区就在村内,农民家庭人均收入过万元的主要因素是靠在外打工,或进厂务工;基本都买了保险,已经城市化了,只是身份未更换而已。谈到产业发展时,大家认为,应该发挥离镇近的优势,统一规划,发展休闲经济,从而形成自己的产业支柱。

  不过,村民们不仅修了自己生活的住房,也修造了很多各具特色的墓宅,零星分布于各处。因此,如果没有统一规划,能发展休闲经济吗?

  1月8日雪转阴

  从月包村出来,继续上山,拐了几道坡,到了这座山最上面的台塬--岩悬村。这时,天下起了大雪,我们到了该村的一片茶园,看见茂盛的茶树-行一行,连成了一大片。村干部说,这一片共有2000多亩,全村70%左右的农户都有茶树。这片茶园依托一个加工厂,每户可增收几百元。加工厂叫“土里吐趣”有限公司,由4个大学生创办,去年还得了省政府创业奖。雪越下越大,不多久,就将这个村的农户房屋、田地“掩藏”了起来。岩悬村的农户住房大多是上世纪建设的瓦房,比较陈旧,与月包村差别很大。

  我们随意走访了6户,找村支书了解了一些情况。他们告诉我们,这个村的农业基本上是村民们的“副业”,山高坡陡,土地瘠薄,出不了多少东西,春季就是马铃薯,秋季是玉米,主要收入来源是打工。目前,劳动力70%以上都外出了,留守在家的基本上都是老人、小孩和家里有事不能外出务工的人员。这6户人家都非常贫困,其中一户的主妇是个残疾人,全家4口人,年收入不到5000元,人均仅1000多元;还有一户,家里两个老人都70多岁了,媳妇是湖南的,因为生了小孩要喂养,所以才没有外出打工;还有一个年轻的小伙子,他说自己和孩子都得了癫痫,媳妇已经离婚了,自己不能外出,孩子刚犯了病,睡在床上,听说有省上领导来了,专程跑来说说情况,希望得到政府的帮助把自己和孩子的病治好!

  看了这6家人,个人心情非常沉重。特别是那个70多岁很消瘦的老人,满脸沧桑,这么冷的天,只穿了一件破烂的单衣和一件薄毛衣,双手粗糙,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还有那父子俩,都有病,又不能外出挣钱治病;如果没有政府的帮助,他们不就是等死吗?他们一个还是儿童,一个是刚20出头的小伙子呀!

  午饭后,顺道看了“土里吐趣”茶叶加工厂,品了“鹰”茶。又在临近的公路边,看了一个村--双河村。这是典型的城中村,90%的村民都是市民了。他们摆摊设点,修车跑车,搞建筑、进工厂,几乎将农业遗忘了。当我们问及是否愿意改变身份“市民”化时,他们均表示不愿意,认为三中全会后,农民的土地可以自己“出售”了,收益将大增;转为市民后,就享受不到惠农政策了。我当即又提出一个问题说:农业现代化,首先就要有知识和技能的人来当“农民”,农民不再是一个身份,而应该是一个分工的职业;现在农村的优秀青年考取大学后,要将户口迁出,读完书后,若要想回乡创业,把户口迁回原址,回家当“农民”,你们是否同意他们迁回来?村民们说,最好不让他们回来,回来要分我们的地,要分我们集体经济的红利。

  当晚回到乡上,我就叫乡领导和包村干部到那几户最困难的农户家,有针对性地帮助解决问题,结果要转告我。

  1月9目晴

  今天一早,我出发到了峨星村。

  在村上,遇上了县上搞“基层夜话”活动的县委、县政府和部门的干部们。于是,我们的调研活动就先与他们一道进行。在废弃的小学校操场上,村民们堆起了柴火,燃起了熊熊大火。几十个村民、村干部与大家围坐在一起聊了起来。首先,村支书介绍了村情,部分村民谈了自己的困难和对今年实施彝家新寨项目的想法。他们的主要想法是:一是加宽并硬化通村公路;二是解决人畜饮水困难;=是扩大农网改造范围,增加变压器,解决用电困难问题。

  我询问了村民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家庭收入状况、目前面临的问题,并向村民宣传说,彝家新寨建设是党和国家的富民工程,要坚持“雪中送炭”,坚持先难后易,优先解决无房户、困难户;在住房建设上要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聚居点不宜简单集中,房屋建设要考虑到困难户的筹资能力,不要贪大求洋;要坚持产村相融,大力发展致富产业,在让贫困群众住上好房子的同时,还要帮助他们发展生产过上好1=1子;要大力培育新型农民,组织开展好技能培训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要坚持自力更生,在国家补助的同时,动员群众投工投劳,搞好村上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我还对杰朵史衣和沙马伟布两个农户进行了登记性调查,发现两户农民的家庭经济状况差距很大。

  杰朵史衣说他家属于村里的中上水平户,家里有5口人,劳动力有2个,自己经营运输车,利用农闲跑运输,孩子在外地读书。2013年全家收入有10多万元。去年,运输生意不是很好,就外出打了3个月工,挣了2万多元。此外,自己流转了300多亩山地,全部栽了树,他预计十几年后,每年可收入儿十万元,对生活充满了信心。

  沙马伟布家里有7口人,只有1个劳动力。2013年家里收了6000斤粮食,人口多,劳动力少,只是就近打工,一年挣1万多元。去年,由于家庭有人生病,还负债近2万元。

  在调查中,我发现这里劳动力的文化程度都较低,青壮年大多是小学文化,40岁以上的基本上就是文盲、半文盲,也没有多少技能,外出务工干的多是体力活,挣钱有限。冋到镇上,我给他们提了5点建议:一是彝家新寨是扶贫项目,争取不易,大家要珍惜,首先要确保项目实施对象准确;二是无论修房子还是搞基础设施建设,都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尽力而为,首先消除危房和解决好基本生产生活问题;三是要发展好产业,请农业、林业等部门的专家进行充分论证,结合市场需求,找准发展门路。

  我们又奔到了相邻的六丰村。这个村是当年的老典型,种植了不少苹果、梨子,家家户户的住房都是砖混结构,绝大部分都进行了粉檐座脊和装修。路上,看见一处木架瓦房,四周荒草丛生,到处结了蜘蛛网,看来早已废弃。我利用饭前的间歇询问了村上的情况。村支书说,他们村共有1356人,产业主要是水果;去年发展了脱毒马铃薯1000多亩,成立了专合组织,上市时正好是反季节,销路好,价格也可观,每亩投入2000元左右,产量约7000斤,利润可实现3000-4000元;专合组织主要是服务,组织联系销售,每斤收取0.05元作为工作经费。目前,村民们种植热情较高,今年可望扩大种植面积。

  在调查时,农民们说,农民富不富,首先看房屋;村子富不富,首先看公路。农民的第一追求是子女好,第二就是住房好。有了钱,除了送子女读书,就是改造住房。若有了国家补助资金,村民们的第一意愿就是修路,第二是解决饮水问题。

本站除部分文章为原创外,其他文章均来自于互联网,若侵犯你的权益,请来信告之,本站将在收到后第一时间删除。

欢迎原创作者投稿 文体写作网(www.wtabcd.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