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布氏杆菌病的流行现状及防控展望
康新华
(
甘肃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
甘肃兰州
730046
)
摘 要
:
布氏杆菌病简称布病
,
是由布鲁氏杆菌侵入动物机体引起的慢性细菌性人兽共患传染病
,
该病主要侵害动物机体的生殖器官
,
严重影响畜牧业发展和食品卫生安全
,
危害人类健康
,
阻碍对
外贸易
.
我省长期以来存在较高的布病感染率和流行率
,
严重阻碍了我省经济发展
,
本文主要从我
省布病的流行概况以及布病防控措施的研究进展做综述
,
为今后我省布病的防控提供参考
.
关键词
:
布氏杆菌病
;
流行现状
;
防控
;
展望
[
中图分类号
] S852.61+4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04G6704(2019)01G0055G03
PrevalenceandControlofBrucellosisinGansuProvince
KANGXinGhua
(GansuAnimalDiaPreventionandControlCenter,LanzhouGansu730046,China)
Abstract:
Brucellosisisachronicbacterialzoonosiscaudb
y
brucellainvadin
g
intoanimalbod
y
.Thediamainl
y
afG
fectsthere
p
roductiveor
g
ansofanimalbod
y
,
riousl
y
affectin
g
thedevelo
p
mentofanimalhusbandr
y
,
foodh
yg
ieneandsafeG
t
y
,
endan
g
erin
g
humanbein
g
shealth
y
andhinderin
g
forei
g
ntrade.Gansu
p
rovincehasalon
g
histor
y
ofhi
g
hincidencerateof
brucellosis
,
whichriousl
y
hinderedtheeconomicdevelo
p
mentofour
p
rovince.Thisarticlemainl
y
reviewsthe
p
revalenceof
brucellosisandtherearch
p
ro
g
ressof
p
reventionandcontrolmeasuresinour
p
rovince
,
whichwould
p
rovidereferencefor
p
reventionandcontrolofbrucellosisinGansu
p
rovinceinthefuture.
Ke
y
words:
Brucellosis
;
p
revalencestatus
;
p
reventionandcontrol
;
outlook
甘肃省长期以来存在较高的布病感染率和流行
率
,
随着社会的发展
,
我省养殖基数不断增大
,
布病
的存在和流行严重影响着我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
展
,
本文主要从甘肃省布病的流行概况以及诊断技
术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并对我省布病的防控做大
致的概述
,
为今后我省布病的诊断防控提供参考
.
1 布病的危害及其在全省的流行现状
1.1 布病的危害
布氏杆菌是一种细胞内寄生菌
,
具有极强的毒
力
,
可以在巨噬细胞内存活和繁殖
,
创造新的细胞内
环境
,
改变吞噬体成熟的过程使吞噬体酸化后迅速
被吸收
,
从而抑制B细胞增殖发挥免疫作用
.
在自
然条件下
,
除人以外
,
已知有60余种动物可以自然
感染布氏杆菌
,
其中以猪
、
牛
、
羊感染最为常见
,
它们
对同种布氏杆菌最为易感
.
不同型的布氏杆菌在各
种动物之间也可相互转移感染
,
其中以羊种转移到
牛最常见
.
该病主要侵害动物机体的生殖器官
,
可
[
收稿日期
] 2018G07G26
[
作者简介
] 康新华
(1988G
),
女
,
兽医师
,
山西吕梁人
,
硕士
,
主
要从事动物疫病检疫工作
.
引发母畜胎膜发炎
、
不孕不育
、
流产
、
死胎等
,
感染公
畜可引起睾丸炎
、
附睾炎
、
关节炎等
,
母畜感染后头
胎流产率高达50%~80%
,
可导致畜产品肉
、
奶减
产15%~20%
,
给畜牧生产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
人感染布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多汗
、
肝
、
脾肿大
、
神经
痛及关节痛
,
病程较长
,
易反复发作
,
引起生殖障碍
,
使中壮年丧失劳动力
,
同时引发全身多系统并发症
,
如心内膜炎
、
脑膜炎以及关节炎等
.
1.2 布氏杆菌病在全省的流行现状
布病在全球广泛流行
,
至20世纪80年代后期
,
全球有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存在人畜间布病的流
行
,
受布病威胁的人数占全球总人口数的15%~
20%
,
每年受感染人数约
50万
,
其中
,
羊种布氏杆菌
引起的感染占全球总感染数的50%以上
.
近年来
,
布病的人畜疫情在国内外都出现了回升势头
,
全国
104个疫区均达到基本控制标准
,
但90年代以来
,
散发病例以30%~50%的速度增加
,
个别地区还发
生暴发流行
.2000年之后
,
人间布病成为报告发病
数上升速度最快的传染病之一
,1992年全国报告的
新发病例为219例
,
此后逐年增加
,2011年达到了
55畜牧兽医杂志 第38卷 第1期 2019年
42264例
.
截至2012年
,
我国除港澳台疫情未知
外
,
所有的省份均有布病发生
.
主要流行区在东北
、
华北和西北地区
,
且菌株多样
,
使我国布病疫情更加
复杂化
.
因此
,
提高布病诊断技术
、
完善布病防控方
案迫在眉睫
.
甘肃省长期以来存在较高的布病感染率
,
在
1954~1989年的35年中
,
畜间布病感染率高达
3.13%
.
我省流行的布鲁氏菌包括
6个生物型
(
牛
种1
、
4
、
9型
,
羊种1
、
2型
,
猪种1型
),
以羊种为主
;
菌种型存在宿主间转移现象
.
发病和感染动物包括
绵羊
、
山羊
、
奶牛
、
普通牛
、
牦牛
、
犏牛
、
荷兰牛
、
尕里
巴牛等
,
其中以羊发病为主
.
目前
,
我省畜间布病疫
情迎来了建国以来的第二个高峰
,
新疫区不断出现
,
老疫区死灰复燃
,
疫区范围不断扩大
,
特别是河西地
区的布病疫情呈局部暴发流行
.2007~2012年五
年来我省共监测猪
、
牛
、
羊样品445992份
,
阳性数
1192
,
阳性率
0.27%
.
其中
,
羊布病阳性率为
0.14%
;
监测
4741个规模牛场
,13136个散养户
,
监测样品规模场85094
,
牛规模场和散养户布病阳
性率分别为0.04%和0.067%
;
2014年全省统一实
施了牛羊布病检测净化方案
,
取得了较好成效
,
布病
流行率较低
.
据兽医局公布数据显示
,2015年全省
共检测布病127万份
,
监测阳性畜26844头
,
阳性
率为0.21%
,
阳性畜全部扑杀并无害化处理
;
其中
,
张掖检测羊94456只
,
检出阳性畜羊705只
,
奶牛
5502头
,
阳性奶牛36头
.
由于我省布病流行有不
断回头的态势
,2016年根据省指挥部出台的
«
甘肃
省羊布病区域免疫试点指导意见
»,
选择7市14县
区开展了布病免疫试点工作
,
成效显著
,
一是免疫效
价理想
,
动物群体建立了有效免疫屏障
.
二是感染
风险可控
,
未发生防疫人员群众性感染病例
.
三是
不良反应较低
,
区域性大面积推行具备条件
.
因此
,
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我省在9市35个县区推行布
病区域强制免疫
.
养殖户私自引种和停止免疫造成
的输入性感染是我省发病率持续反复的根本原因
,
此外相关从业人员个人防护意识淡薄
,
缺乏基本的
消毒防护常识
,
从而造成人员感染和发病
.
2 甘肃省布病的防控策略
布病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的人兽共患传染病
.
世
界各国对布病的防控都十分重视
.
由于布病流行范
围广
、
易感动物多
、
传播途径复杂
,
所以布病的防控
成为了世界性难题
,
但是仍有少数发达国家和地区
经过数年不懈的努力已净化或根除了布病
.
这些国
家大多采用检疫-扑杀-补偿的防控策略控制了布
病的流行
.
但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欠发达
,
难以实
施检疫-扑杀-补偿的防控方案
,
目前
,
我国采取的
是疫苗免疫和检疫-扑杀-补偿相结合的防控方
案
,
在布病重度流行区实施免疫与检疫为主的防控
策略
,
在轻度流行区则以监测和扑杀为主
,
日常防控
以消毒和个人防护为主
.
我省作为西北养殖大省
,
布病的间歇性局部暴发流行时有发生
,
特别是河西
地区布病频发
,
且近年来时有人感染布病的病例出
现
,
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
严重阻
碍了我省经济的持续发展
,
目前
,
我省主要开展了以
下几方面的工作来防控布病
.
2.1 全面监测
按照农业部要求定期开展全国布病监测工作
,
覆盖全省14个市州
、86个县区
,
主要采用血清学检
测方法对牛
、
羊进行布病监测
.
牛羊每年进行一次
血清学监测
,
奶牛应进行2次血清学监测
.35个免
疫区需按照
«
全省种畜场布鲁氏菌病检测净化实施
方案
»,
实施种羊场检测净化计划
;
非免疫一类区和
二类区的检测数量要提高到存栏量的5%以上
;
三
类区
,
每个县区按3000份的任务量进行抽检
;
对阳
性率超过10%的养殖场户
,
整群整场淘汰
;
对阳性
率超过5%的乡
、
村
,
实行封闭饲养和整乡整村检测
净化
.
2.2 检疫隔离
布病的检疫主要包括公路
、
铁路
、
海关口岸以及
交易市场的检疫
,«
动物防疫法
»
和
«
传染病防治法
»
都对动物的检疫做了明确的规定
.«
布鲁氏菌病防
治技术规范
»
中也对布病检疫作了详细规定
.
我省
一直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监管动物的调运
.2016
年实施区域免疫后
,
实行有条件的限制流动政策
.
即省内活羊调运
,
从免疫区到免疫区或直接用于屠
宰的
,
不受限制
;
原则上禁止免疫区羊只向非免疫区
跨县域流动
.
免疫羊只出省的
,
严格按照农业部有
关要求执行跨省调运
.
从省外免疫区调入省内免疫
区的
,
通过严格查证布病免疫和检测报告
,
实行限制
性流动政策
;
禁止外省免疫区羊只调往我省非免疫
区
;
外省非免疫区的羊只
,
经整群检测后
,
方能调入
.
2.3 免疫接种
布病疫苗的保护力一般为70%~80%
,
减毒活
疫苗可刺激机体的细胞免疫系统
,
产生良好的免疫
保护
,
我省目前使用的主要是S2减毒活苗
,S2可在
免疫后15d产生抗体
,50d抗体含量达到最高水
平
,
最长210d仍有部分抗体残留
,
且不同厂家抗体
转阳率不同
,
抗体转阳率与免疫效果之间的关系还
有待进一步研究
.
由于其属于减毒活苗
,
在防疫接
65
JournalofAnimalScienceandVeterinar
y
Medicine Vol.38 No.1 2019
种时存在潜在的人员感染风险
,
其免疫保护期短不
能根除布病
,
只能减少布病的爆发流行
.
因此
,
需要
与其他防控措施相结合
,
才能达到理想的防控效果
.
目前
,
我省严格按照
«
甘肃省防制重大动物疫病指挥
部关于推进羊布病区域强制免疫工作的通知
»
要求
,
实施羊布病区域免疫工作
,
对于其他未免疫区继续
坚持检测净化为主的防控策略
.
2.4 定期消毒
日常防控主要是对养殖场进行定期消毒
、
无害
化处理等措施
,
在饲养场出入口处
,
配置消毒池
,
并
定期实施消毒
.
饲养场棚舍内的金属设施
、
设备
、
饲
料
、
垫料等定期实施消毒
;
病畜居住场所
、
用具需进
行严格消毒后方可使用
,
病畜尸体需进行深埋或是
焚烧处理
,
病畜的粪便需进行发酵密封处理
.
2.5 人员防护
人员防护是布病防控的重要环节之一
,
饲养
、
防
疫以及从事动物疫病检测人员
,
必须做好个人防护
.
在从事相关工作时
,
应做好生物安全防护
,
穿防护
衣
、
戴防护口罩
、
护目镜和手套
,
避免有伤口的皮肤
接触病畜
.
相关从业人员应每年定期健康检查特别
是布病的筛查
,
及时发现及时治疗
.
2.6 宣传培训
近年来
,
我省人感染布病的病例时有发生
,
究其
原因是养殖户对布病的认识不够
.
对此
,
我省相关
兽医主管部门通过知识讲座
、
宣传手册
、
技能培训班
等多种手段广泛宣传布病防控知识
,
让广大民众对
布病的危害及其传播有了一定的了解
,
提高自我防
护意识
,
尽可能的减少人间布病的感染
.
3 我省布病防控建议与展望
3.1 完善鉴别诊断以及群体监测并在全省推广
针对近来年我省布病感染率上升的情况
,
我们
可以通过群体监测筛查阳性群
,
再使用布病的鉴别
诊断技术淘汰阳性动物
.
建议我省规模化养殖场特
别是奶牛场
,
定期进行环境气溶胶的布病病原学监
测
,
及时评估场内卫生消毒情况以及生物安全水平
,
做到科学防控布病
.
3.2 规范并完善免疫规程以便减少人为影响
严格按照农业部制订刊发的
«
常见动物疫病免
疫推荐方案
(
试行
)»
和
«
牛羊常见疫病防控技术指导
意见
(
试行
)»
规范并完善布病免疫规程
,
对免疫对
象
、
免疫范围
、
疫苗种类
、
接种剂量
、
免疫程序等相关
因素进行科学评估
,
对于免疫后的效果监测
,
疫苗的
保护力以及疫苗免疫保护期内抗体水平下降的补免
问题等
,
进行规范和完善
,
尽量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
免疫失败
.
3.3 加大检疫监管和扑杀补贴的力度
对跨省调运的动物严格进行检疫筛查与风险评
估并按程序向相关兽医主管部门进行申报和审批
,
经相关部门检疫合格后方可调运
,
同时加强监管审
查
,
避免引入高风险区动物
.
经检疫合格调入的动
物应按规定期限隔离饲养
,
期满检疫合格后方可混
群饲养
.
此外
,
还应加强家畜交易市场以及屠宰场
的检疫监管
,
防止布病的感染与传播
.
省
、
市以及地
方政府部门应根据家畜的市场价格
,
加大扑杀的补
贴力度
,
鼓励更多的牛羊养殖场主动开展疫病净化
工作
,
从而减少并逐步达到净化布病的目的
.
3.4 鼓励科研院所开展基因缺失苗的研发
疫苗免疫是防控布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
在保证
疫苗菌株毒力
、
免疫效果以及安全性等优势的前提
下
,
运用基因工程技术对现有减毒活疫苗株进行比
较
、
筛选
、
改造
,
研制布病毒力基因缺失苗
,
并在全省
进行推广应用
,
为我省布病的疫苗免疫提供技术支
撑
,
为布病的净化提供保障
.
总之
,
我省布病的防控仍是新时期最棘手的问
题之一
,
需要各相关部门共同努力
,
在结合我省实际
不断探索应用新的防控监测技术的同时
,
还需要有
国家以及省级财政的大力支持
,
我省的布病才能得
到有效控制最终清除净化
,
到那时布病对我省养殖
业以及经济的持续发展所造成的影响才能逐渐缓
解
,
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也将消除
.
参考文献
:
[
1
]
Erdo
g
anS
,
AslantasO
,
CelikS
,
etal.Theeffectsof
increadcAMPcontentoninflammation
,
oxidative
stressandPDE4transcri
p
tsdurin
g
Brucellamelitensis
infection
[
J
]
.ResVetSci
,
2008
,
84
(
1
):
18G25.
[
2
]
崔步云.关注中国布鲁杆菌病疫情发展和疫苗研究
[
J
]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2012
(
31
):
355G356.
[
3
]
高彦辉
,
赵丽军
,
孙殿军
,
等.布鲁氏菌病防治基础研究
现状与展望
[J
]
.生命科学
,2014
,
44
(
6
):
628G635.
[
4
]
郭慧琳
,
高静
,
毋艳萍
,
等.甘肃省畜间布鲁氏菌病流行
情况及防控现状调查
[J
]
.畜牧兽医杂志
,2013
,
32
(
4
):
67G68.
[
5
]
王国栋
,
刘书梅.牛布鲁氏菌病防控研究进展
[J
]
.现代
农业科技
,2013
(
17
):
273G274.
[
6
]
赵贵民
,
王洪梅
,
何洪彬.我国家畜布鲁氏菌病流现状
与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J
]
.中国畜牧杂志
,2016
,
52
(
16
):
33G39.
75畜牧兽医杂志 第38卷 第1期 2019年
本文发布于:2022-12-28 21:39:5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4916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