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l1卷第3期
2009年9月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d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stronautics(Social Sciences)
V01.11 No.3
Sep.2009
存在与生命的自由选择
——论托尼・莫里森两部小说中的萨特式存在主义思想
万 梅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16)
摘要:《最蓝的眼睛》和《宠儿》在哲学视角上体现了让一保罗・萨特存在主义哲学中的“自
欺”理论和“他者”理论,处处流露出莫里森对人类,尤其是黑人生存环境和命运的思考,阐释了个
体不同的选择行为会造成不同的命运结局。
关键词:《最蓝的眼睛》;《宠儿》;存在主义;自欺;他者
中图分类号:1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129(2009)03—0075—04
作为美国黑人文学作家的代表,托尼・莫里
森的作品历来不乏对其多角度的评论。尤其是对
其处女作《最蓝的眼睛》和代表作《宠J6),评论界
更多的是从女性主义、种族冲突、文化冲突等角度
加以分析,很少有人从哲学视角对其作品进行解
读。其实,《最蓝的眼睛》和《宠JIJ>中都散发着后
现代主义的气息,处处闪耀着对人类生存境遇思
考的光芒,体现了存在主义小说的叙事意图“不再
是以激活生命形象为目标,而是为了强化那种孤
独、茫然、荒诞的生存之境”。ll 存在主义实际上是
20世纪兴起的一种危机哲学,它是在人类生存状
态受到的威胁日益严重的情况下,首先对个人存
在和命运表示关注的哲学。作为存在主义的代表
人物,萨特主张文学介人说,“萨特用他的文字诠
释了20世纪初出生的整整一代人,甚至诠释了他
们的子孙后代的恶劣生存环境、反叛和游离不定
的精神面貌。”
描写困境、孤独、绝望、疯狂,对黑人社区恶劣的
生存环境进行思考,探讨人如何追求自身的超越性
是莫里森小说的一大主题,这也是存在主义的一个
关键命题。莫里森的作品不是“为了艺术而艺术”,
她的作品将艺术与政治相结合, 与萨特的文学介
入说不谋而合。她说她写《最蓝的眼睛》是为了向
人们展示“在这个人人都不同程度地受害的世上如
何完整地生存”。 《最蓝的眼睛》的问世突破了黑
人女作家作品的局限:这部小说史无前例地以黑人
小女孩为主角,试图唤醒人们对处于边缘地位的人
的关注。《宠JL)着重表现的是过去时间对现实世
界,尤其是已获自由之身的黑人心理的严重干扰。
“这部小说摆脱了种族题材的限制,从哲学的高度
关注人类在一个充斥二元对立冲突的世界中的两难
处境以及他们对抗孤独、追寻意义的不懈努力。”
莫里森的这两部作品均具有萨特哲学理论中“自
欺”理论和“他者”理论的印记,证明了个体生命不
同的命运结局是不同选择的结果。
一
、“自欺"理论
萨特存在主义哲学中一个重要理论就是探讨虚
无的问题。“人的存在不仅仅是使否定在世界上表
现出来的存在,他也是能采取针对自我的否定态度
的存在……能够采取自我否定的态度应该是自
欺。” J8 而在这一过程中主要是以“掩盖事实”和
“逃避过去”两种手段达到“自欺”的目的。
收稿日期:2009-05-08
作者简介:万梅(1976一),女,黑龙江牡丹江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美国黑人文学。
76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11卷
1.“掩盖事实”式的自欺
“自欺首先是被欺骗的和欺骗的是同一个人,
这意味着作为欺骗者,我应该知道在我被欺骗时我
掩盖着的真情。” 《最蓝的眼睛》中采取自欺态度
否定现实存在的代表人物是佩科拉、切丘和葆琳。
在西方基督教信仰中上帝是三位一体的“信实
的大能者”,他无所不能,无所不知。《最蓝的眼睛》
以1 1岁小女孩佩科拉想得到~双蓝眼睛(白人社
会以蓝眼睛作为评价美丑的标准)为主线展开故事
情节。她向上帝祈祷了整整一年,却没有得到心中
向往的“蓝眼睛”,于是她向据说是神力超凡的牧师
切丘寻求帮助。而身为凡人的切丘又如何能满足小
女孩的要求呢,在他哄骗佩科拉毒死一只令他讨厌
的狗之后,他将佩科拉打发走。之后,他给上帝写了
一封信,认定佩科拉是上帝未尽慈悲的受害者。信
中切丘质疑上帝的“能力”,认为上帝没有履行自己
的义务。然而他忘记了在非洲的文化传统中,上帝
有第四张面孔,他并不是一个完美的形象。切丘以
白人心目中上帝形象为价值取向,不仅拒绝了自己
的非洲传统,同时放弃了自己作为人的身份;他以为
自己是上帝,他憎恨人类,以为自己能够解救人类,
他这样做不是出于慷慨,而是想强化自己控制无辜
弱者的力量。切丘代表了莫里森心中白人宗教最糟
糕的一面:作为一个黑人,他深知自己的文化背景,
却又耻于接受,其价值取向决定了其命运前途。
在非洲文化传统中,现在的世界是痛苦的世界,
生命的悲剧性存在无法摆脱,必须面对和承认,但是
个体可以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实现自我的价值,逃
避只能是无路可走。然而佩科拉的母亲葆琳受白人
文化毒害太深,无法意识到这一点。葆琳尽管过着
黑人正常的生活,但是她渴望白人社会的生活模式,
她宁愿忘记自己的身份沉迷于电影里“体面的生
活”,把自己打扮得像个电影明星;她在教堂中排遣
自己的情感,因为教堂被西方文化认为是清心寡欲
的圣地;她把一切爱与关怀倾注于白人雇主的女儿
身上。她认为贫穷和痛苦是无法改变和拯救的,这
种直线历史观的思想与白人奴隶主们所说教的内容
相l!勿合。葆琳不相信丈夫的无能与错误能够有机会
弥补,她无视上帝也是一个救赎者这个事实,她这种
非此即彼的信仰观使她远离了自己的文化传统,失
去了自己的家庭。
对于葆琳和佩科拉来讲,她们无法适应自己生
存的环境是因为缺少了文化根基。她们想通过改变
对现实的感觉来应付眼下的环境,追随白人文化使
她们背离了自己的传统,失去了个人身份,最后只能
接受内化自我传统的劣根性命运。她们在欺骗自己
的过程中,也辜负了整个黑人社区。她们的经历表
明孤立过去、现在和未来是错误的,把善与恶完全分
裂也是错误的。然而很多像佩科拉、切丘和葆琳这
样的黑人并不表现出内疚,但是可以肯定他们只是
想掩盖或者逃避这种痛苦。佩科拉选择蓝眼睛,这
是一种个人选择,但是一旦这种美的标准被内化,被
群体所接受,黑人自身美的标准被扼杀,整个民族的
自尊自豪感、文化属性将消失。类似切丘、葆琳等人
对白人文化价值观的盲从,也只会造成黑人社会只
有痛苦的过去,没有未来。
2.“遗忘过去”式的自欺
自欺中,对实行自欺的人而言关键在于掩盖一
个令人不快的真情或把令人愉快的错误表述为真
情。“自欺不能相信它要相信的东西。自欺的原始
活动是为了逃避人们不能逃避的东西,为了逃避人
们所是的东西。”[s]82《最蓝的眼睛》中,布雷德雷伍
一家人逃避;《宠儿》中,塞丝、保罗・D也在逃避,不
能原谅自己的记忆。“过了好长时间,他才把过去
一个一个地锁进他胸前的烟草罐里。等他来到124
号的时候,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任何东西能够撬开
它了。”【6 Jl 这种逃避实际上是一种自欺行为。保罗
・D将所有记忆藏在胸前的烟盒里,良心上不好受,
因为他遇到了“亚伯拉罕”的痛苦。根据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理论,“遗忘是有目的的,它由无意识决定
的”,"Jl驺无意识的压抑机制使得有关惨痛经验的思
想不能复现,不能重新进人意识。“然而过去的经
历积淀在心灵深处,一有机会,就会浮现上来,形成
过去与现在共存现象。现实与虚幻、真相与记忆的
模糊不清,无法分辨。” ¨
塞丝为了不让后代再受奴隶主的剥削,毅然杀
死了年仅一岁的女儿。尽管杀人是一种反抗的最终
行为,但是在多大程度上结束生命比失去自由更为
可取?因此塞丝每天都在驱赶过去,试图通过忙碌
来忘掉过去。但是在塞丝的内心深处,悲伤、内疚、
母爱交织在一起,她表面显得淡漠,精神上却是日El
受煎熬,无法过上正常的生活。“一提起她的过去,
就会唤起痛苦。过去的一切都是痛苦,或者遗
忘。”【6 莫里森在《宠儿》中,所要表现的不是奴隶
制度,而是奴隶们的生活状态。她的创作意图是要
通过想象的方式来解构并且重构现实。“关于这本
书大概很少有人问津,因为所有人都不愿意回忆。
我不想,黑人不想,白人不想,这是全民记忆缺失
症。” 】l砬在萨特看来,“人的自欺就是人对自由的
遗忘和放弃;战胜悲剧的方法就是用对生存悲剧性
的深刻理饵来自觉地行使自由的权利,承担生存的
悲剧性。这是一种悲壮的人生态度。 值得庆幸
第3期 万梅:存在与生命的自由选择 77
的是,和《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相比,塞丝能够战
胜悲剧。她意识到自己未来命运如何发展完全在于
个人选择。因此,在社区民众、丹芙和保罗・D的帮
助下,塞丝终于摆脱了宠儿幽魂的骚扰,摆脱了束
缚,走向了自由。
二、“他者"理论
萨特的“他者”理论中“注视”理论和“性虐狂”
理论在莫里森的小说中有充分的体现。
1.“注视”理论
作为主体存在的我是如何意识到我的纯粹主体
性意识存在的呢?在《存在与虚无》一书中,萨特指
出人类关系以感受他人的眼光为中心,而不断运转。
被他人“注视”证实了一个人的存在,但同时自己的
自由也被他人威胁。他人的眼光强化了个体自身存
在可能性的孤独感,他人的眼光使个体从另外一个
角度把自己看作是一个本体。他人的“注视”对于
我有着一种根本的剥夺性和否定性。正是由于被他
人注视,我才成为客体,我的主体性被剥夺。他人的
“注视”使“我不再是环境的主人”,我和我的世界一
起被他人的“注视”剥夺了。萨特曾巧妙地把他人
的“注视”比作美杜莎的眼睛:美杜莎被看作怪物,
她有一双怪眼,任何被她投视的人都会变成石头,使
生命死亡。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下面的
图示说明:
士±呵 他人(主体)兰 我(客体)
士土羽
我(主体)兰 他人(客体)
佩科拉的父亲乔立在l3岁和一个女孩体验第
一次性交时也曾经受到过“他者”否认的眼光。在
白人的嘲笑注视中他被迫继续与一个女孩性交。
“面对他人的注视,我处于永恒的危险中。或者说,
我在走向我存在的死亡。我面临着被化为一块顽石
的死亡威胁,因此我必须反抗。这是我存在下去的
唯一可能,我必须以眼还眼。” 然而乔立没有以眼
还眼,这就注定了他在不断成为他人注视下的客体
时,慢慢丧失了自己的主体地位。
他人的注视不仅是我发现他人存在的必要条
件,也是我发现我存在的必要条件。他者的注视将
我变为客体的同时,而反之这种注视也证实了我的
存在。《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和亚克波斯基的相
遇揭示了萨特的“他者”注视理论。佩科拉一家的
生活已步人了绝境,这是因为他们无法得到他人注
视的眼光,无法证明自身的存在。当佩科拉走进杂
货店购买她最喜欢的玛丽・简糖果时,“亚克波斯
基先生的头从柜台上抬起来。他迫使自己的眼睛从
思绪中走出来,目视佩科拉……他不想看她,因为对
他来讲,没什么可看的。对于一个52岁的白人移民
杂货店主、一个满嘴充满着土豆和啤酒味道的人来
讲,他的心思只注意到母鹿眼的圣女玛丽,他的敏感
永远带着迷惑的意识,他怎么能注意到一个黑人小
女孩呢?”¨0j鸵当佩科拉望着他时,在他眼中本应是
好奇心逗留的地方,她看到了一种真空,一种缺少人
类认可、一种纯粹的隔离。“然而这种真空对于她
来讲并不稀奇。她在所有白人的跟中都看到了这种
潜藏着的真空。”[101159 ‘
萨特的“他者”注视理论在《宠儿》中又一次得
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丹芙迫切渴望他人的注视。
她是孤独的,缺少朋友,缺少父爱的安全感,缺少来
自黑人社区的帮助,她需要别人带给她快乐,她希望
成为别人注意的焦点。宠儿的出现,使她的压抑得
以释放“能够得到她哪怕是短暂的注视,即使在其
余时间里只是一个注视者,也让丹芙感激涕
零。” 。 。然而,把自己选择成为被别人注视的人,并
且把“我”的主体性建立在“别人”的主体性的崩溃
之上的态度,目中无“人”结果到头来只能是目中无
“己”。
2.“性虐狂”理论
萨特在谈到与他人的具体关系时,还指出性虐
待也是对待他人的一种具体态度,性虐待狂和性受
虐狂都是情欲的畸形表现。憎恨是意识到所有其他
人的态度或企图无法实现的情况下,决定置别人于
死地极端自由的决定。乔立在白人注视下,被迫进
行陛交的经历使他感到耻辱、恐惧,因此他内化了他
的压抑,逐步产生了对他自身以及黑人女性厌恶的
感觉,这种厌恶的直接受害者自然是佩科拉。乔立
在厨房中看到佩科拉用脚去蹭脚踝的背影时,憎恨
和温柔驱使他要去温柔地和她做爱。这种乱伦,看
起来令人厌恶,实际上却传递了社会心理行为及个
体暴力在身体上的体现。乔立和妻子的无知与麻木
共同作用实际上成了毁灭女儿的元凶。在小说中,
莫里森展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即使人们本性很善良,
但当他们被贫穷的环境和卑劣的社会地位拴住,他
们之间也会互相伤害。莫里森曾经说过暴力也是一
种扭曲的爱。这部小说就是要表达在无法用积极的
方式去表达爱、爱被扭曲后所造成的伤痛。“在西
方社会中,爱意味着占有、扭曲和堕落,这是一场没
有血的较量 ”[3]162有评论说佩科拉的父亲是爱她
的,因为他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伤害佩科拉的心灵。
然而乔立对佩科拉的抚慰是致命的。“邪恶的人会
爱得很邪恶,无能的人爱得很无能,但是对于像乔立
78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11卷
这样自由的人来说这种爱是危险的。”LluJ
在莱维纳斯看来,爱欲是他人的不可占有,是
“爱人”间的距离。《宠儿》中,宠儿在不断地索取塞
丝对她的关注,她在不断地索要塞丝爱的过程中,走
出了危险的一步。她保罗・D,并且怀上了他
的孩子。从萨特的眼光看来,这可以说是性虐待狂
的一种极端表现,但这是富于情感的,它的目的在于
把握并奴役不仅是对象——别人,而且是作为被肉
身化的纯粹超越性的别人。宠儿的行为是要将自己
变成面对他人的肉体以便把他人的肉体化归己有。
她想控制保罗・D的自由,把他的自由化归己有,以
此方式来减弱保罗对塞丝自私的占有,以期达到赢
得塞丝爱的目的。
三、结语
萨特曾言:尽管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但
活在这个世界上并非只有等死,而是通过自由选择来
寻求生存之路。莫里森能够选择文学创作,而萨特能
够选择将创作及参与政治有效地结合起来,并用行动
证明了他们对生命、对生存的一种深人思考。
尽管《最蓝的眼睛》(1970)与《宠儿》(1987)发
表时间相距17年,然而两部小说都触及到了一个共
性问题,即人(尤其是黑人)如何在逆境中学会思
考、学会生存。《最蓝的跟睛》中,佩科拉等因为生
存境遇造成的自我困惑与迷失是黑人生存选择的一
个失败案例,他们“自欺”地以为自己只是芸芸众生
之~,根本无从选择。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她的
邻居克劳迪尔一家却能相互关怀,父慈母贤,教诲子
女生存的真谛。同样幸运的是佩科拉的邻居,三个
妓女,尽管身份卑微,她们却乐得其所,无忧无虑地
过着超我的生活。《宠儿》中,莫里森想要展示的是
不同选择的结果、危险和利益。塞丝、保罗・D、丹
芙等因为能够意识到过去与现在的紧密联系,因为
能认识到白人社会的肮脏与龌龊,因此在黑人社区
的帮助下,他们能够摆脱宠儿这个鬼魂的骚扰,也能
够勇敢地摆脱奴隶制这个鬼魂对他们造成的身心上
的伤害。
尼采疯狂的论调——“上帝死了”曾惊醒了多
少人!存在主义真正问题不在于上帝存不存在,人
类需要的是重新找到自己,在这个意义上讲,存在主
义是一个行动的学说,.它号召人们行动起来自救。
莫里森通过叙述故事试图去发现不同选择与行动的
结果。她在《宠JL)中就黑人在精神自救这一关键
问题上,借书中角色之El给出了一种选择的可能性,
“每一个人必须做出选择;仅在为自己做出选择时,
也为所有的人做出选择。” IJ“人类是注定要‘被抛
弃’到一种具体环境中的。萨特认为,归根结底,自
由与不自由,不取决于客观,而取决于自己,取决于
自己是否有责任感。”¨
参考文献:
[1]程洁.存在主义小说叙事结构与叙事技巧管窥[J].苏州大学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58.
[2][法】索菲・里夏尔丹.千面人萨特[M].韩沪麟,译.北京:作家
出版杜,2006:121.
[3]TAYLOR—GUTHRIE D K.Conve:,aations with toni morrison[M】.
Jackson: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1994.
[4】MORRISON T.Belov ̄[M].Beijl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256.
[5][法]萨特.存在与虚无[M].陈宣良,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
[6]f美]托尼・莫里森.宠儿[M】.潘岳,雷格。泽.北京:中国文学
出版社,1996.
[7]王守仁,吴新云.性别种族文化——托尼・莫里森的小说创作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8]郭国良,李春.宿命下的自由生存——‘永远别让我离去)中的
生存取向[J].外国文学,2007(3):6.
[9]万俊人.于无深处一重读萨持[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53.
【10]MORRISON T.The bluest eye[M].New York:Holt Binehart and
Winston,Inc.,1970.
[11][法]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M].周煦良,汤永宽,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6.
[12]高宣扬.萨特的密码[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147.
Being and Free Choice of Life
——On Sartrean Existentialism in Morrison’S The Bluest Eye and Beloved
WAN Mei
(College of re电 , ng University ofAeronautics and Astronang ̄,Nanjing,Jia ̄u 210016,China)
Abstract:Toni Morrison’s‘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 in The Bluest Eye and Beloved(in which she discusses
different choices,actions and their consequences)echoes with Jean—Paul Sarte’S theory of“bad faith”and
“others”,reflects her deep understanding on human beings’living’condition and their destiny
.
Key words:The Bluest Eye;Beloved;existentialism;bad faith;others
本文发布于:2022-12-28 22:28:4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4940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