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净山申遗成功

更新时间:2022-11-22 17:45:54 阅读: 评论:0


2022年11月22日发(作者:陪伴的英文)

.

..

梵净山植被的垂直地带性研究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地理科学

学生姓名田旭

学号:2013111017

指导教师:黄昌庆老师

贵州●铜仁

2016年6月

.

..

目录

摘要.................................................................I

Abstract..............................................................II

第一章绪论............................................................1

1.1研究背景及意义........................................错误!未定义书签。

1.2国内外研究............................................错误!未定义书签。

1.3研究的方法及步骤.......................................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章梵净山植被垂直地带性的理论基础...................................1

2.1相关概念................................................................1

2.2相关理论依据...........................................................2

第三章研究区概况.......................................................2

3.1梵净山自然环境概况......................................................2

3.2梵净山地质地貌.........................................................3

3.3梵净山旅游发展..........................................................4

3.4梵净山的景点..........................................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章梵净山植被垂直地带性分布........................................5

4.1梵净山植被垂直地带性分布...............................................5

4.2梵净山植被多样性现状...................................................6

4.3居民生活对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影响.........................................7

4.4其他灾害对植被垂直地带性的影响.........................................7

第五章生态旅游与申遗..................................................7

5.1梵净山的申遗之路.......................................................7

5.2生态多样性.............................................................8

5.3生态旅游...............................................................8

第六章结论............................................................9

参考文献...............................................................9

.

..

梵净山植被的垂直地带性研究

摘要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向往着自然的景色。

使得山地旅游景区成为游客的首选目的地。梵净山作为武陵山区的主峰,

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条件。近年来梵净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旅游业飞

速发展,开发力度不断加大,景观不断增多,既为人们旅游提供了旅游

去处,又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但是人们在旅游的过程中,对环境造

成了严重的破坏,加深了人类与大自然的冲突。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对当

地的地理环境有着一定的影响,同时也对附带的旅游资源造成影响;从

另外的角度来说,对当地的旅游开发具有不利的因素。一般来说,海拔

高的山峰其植被的垂直地带性所带来的旅游资源要比纬度地带性带来的

多,所以我们在进行旅游开发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植被的垂直地带性。

关键词:梵净山植被垂直地带性旅游资源

.

..

Abstract

Withtheimprovementofpeople'slivingstandard,moreandmorepeopleareyearning

ntainscenicspotsbecomeadestinationofchoicefor

npeakoffanjingmountainsasthewulingmountainarea,hasaunique

gmountainsnationalnaturerervetourismrapiddevelopmentin

recentyears,thedevelopmentofstrengthincreasing,growinglandscape,bothforpeople

traveltouristdestinations,pleinthe

processoftourism,andcaudriousdamagetotheenvironment,deepenedtheconflict

ticalzonalvegetationhasdefiniteinfluenceonthe

localgeographicalenvironment,butalsoaffectwithtourismresources;Fromanotherpoint

ofview,llyspeaking,the

elevationofthevegetationofthehighmountainintheverticalzonalbroughtaboutbythe

tourismresourcesaremuchmorethanthelatitudezonal,soweinthetourismdevelopment

musttakeintoaccounttheverticalzonalvegetation.

Keywords:fanjingmountainsvegetationverticalzonaltouristresourc

es

.

..

第一章绪论

梵净山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时又作为铜仁地区最大、最具影响力的旅游景区,

研究其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对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和正确选择旅游路线具有重要的指导

作用,同时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对当地的自然景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目前,铜仁地

区给梵净山申请世界遗产保护,也是正式向世界宣传了梵净山。但是梵净山的旅游开

发缺乏对其更加深入的研究,所以,以此选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战国时期,《管子·地员篇》中记载着有关于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分布和山峰的南

北坡的差别。宋朝的沈括著有著名的《梦溪笔谈》和明朝徐霞客著的《徐霞客游记》

都对山地植被的分布有相关的记述。1949年以前,我国对有些山地植被的分布有过

少量的调查,大量的调查是在1949年以后进行的。

十八世纪末,现代自然地理学奠基人德国人大科学家A·冯·洪堡发现植物的垂

直分异性,开创了世界上对山地植被的的研究。十九世纪末,俄国学家提出了“自然

地带”学说,指出了地球上普遍存在的垂直地带性和纬度地带性的规律。到本世纪中

期,德国植物地理学家C·特罗尔等又明确提出“三向性”(三维空间)的概念,把

这方面的研究更向前推进了一步。

第二章梵净山植被垂直地带性的理论基础

2.1相关概念

2.1.1梵净山

梵净山位于贵州省铜仁市,地跨一市三县(铜仁市、松桃县、江口县、印江县),

毗邻湖南省凤凰、张家界景区,与重庆市南部接壤[1]。是武陵山脉的主峰,总面积达

567平方公里。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梵净山作为贵州省唯

一以名山为载体吸引游客的旅游区,已经被贵州省“十二五”旅游规划重点打造的生

态旅游、佛教文化精品景区[2]。

梵净山旅游区大体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梵净山自然保护区,以自然风光旅游为主;

二是佛教文化,三是民族民俗文化。梵净山旅游区资源丰富多彩,剧统计梵净山有山

岳、峡谷、瀑布、温泉、溶洞、石林等自然旅游资源114项[3],有古建筑、古墓葬、

古文化遗址、革命文物、历史文物、民族文化等人文旅游资源163项。其中国家自然

保护区1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一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4],省级风景名胜区

3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1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项,省级民族保护村寨2处[5]。

.

..

2.1.2垂直地带性

山地的垂直地带性是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造成的气候的变化,从而导致了植被的变

化。山麓到山顶之间的植被可以根据的它的生长条件和生长状态分成层次分明的几个

带,与等高线大致平行的条带状更替,我们称它为垂直地带性。

2.2相关理论依据

2.2.1地域分异规律理论

也叫做空间地理规律,分为地带性规律和非地带规律两种,是指自然环境的整体

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方向上具有相对一致性的特征,而在另一个方向上表现出

一定差异性的特征,因而发生特征的更替规律。其中非地带性规律又可分为因距海远

近不同而形成的气候干湿分异和因山地海拔增加而形成的垂直地带性分异两个方面。

由于受地域分异规律的制约,旅游资源在空间上的分布也存在一致性和差异性。因此,

在进行旅游资源的规划与开发时,必须注重这种差异,按照自然规律进行合理规划与

开发布局,这样才既能突出资源特色,形成区域特色形象,也有利于景区游览顺序确

定和旅游线路的设计,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以生态环境的保护。

2.2.2可持续发展理论

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6]发表,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即“既能满足

当前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满足其发展需要的能力”:使得对可持续旅游的研究达到

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关系的和谐发展。旅游业最初被认为是“无烟产业”,而实际上,经过多年的实践发

展证明,事实并非如此。在旅游业成为带动地区经济迅速增长的情况下,旅游开发便

成为地方发展经济的焦点。于是出现了重开发、轻保护、急于求成的思想倾向,由此

造成旅游景区特色丧失,甚至由旅游开发而引发严重的环境问题,严重损害制约旅游

业的健康发展。

第三章研究区概况

3.1梵净山自然环境概况

梵净山保存了世界上少有的亚热带原生生态系统,梵净山现存世界上少有的亚热

带原生生态系统,并孑遗着7000万至200万年前的古老珍稀物种(参见图1)。梵

.

..

净山还拥有很多珍稀物种,比如黔金丝猴和珙桐等。

生物种类

数量(种)

植物动物

一般植物1779脊椎动物382

稀有植物21非脊椎动物419

总计1800801

图1梵净山生物种类(数据来源于百度百科)

3.2梵净山地质地貌

梵净山位于我国云贵高原,地处西南地区,隔断了乌江和沅江,是武陵山脉的最

高主峰。梵净山是中国黄河以南最早从海洋抬升成陆地的古老地区。在漫长时间里,

经过无数次地质构造变动等,把该地区卷成了鄂川湘黔侏罗山式褶皱带。

.

..

图2梵净山冬季

3.3梵净山旅游发展

梵净山作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旅游资源是铜仁地区最大的、最具影响力的。

作为贵州省铜仁市旅游业发展的龙头,我们应该将单一拓展到多样进而升华至“多

栖”,将单一的资源开发模式和产品设计思路多样化是必然趋势[7]。在当今社会有历

史的打造成历史名城,有名人的打造成名人故居,其最终的根本目的还是实现当地经

济的快速发展。所以,我们应该顺应时代,拓展梵净山旅游开发模式,发展多元化,

带动周边城市经济。目前梵净山的旅游开发主要以自然景观为主,并没有起到带动其

他开发模式和产品设计思路。所以我们要在以不破坏梵净山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改变

理念,发展旅游业为我们附带的经济收益。

.

..

第四章梵净山植被垂直地带性分布

4.1梵净山植被垂直地带性分布

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是我国西南地区保护最好,生态较完整的原始森林。山麓的常

绿阔叶林,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最突出的植被,垂直分布明显,种类多;其自然生态体

系,被誉为“地球和人类之宝”在全世界生态环境不断遭受破坏的今天,梵净山的生

态环境基本保存的较为原始,保护区内物种资源十分丰富,植物种类约2000余种,

木本植物900多种。区内有铁杉林、水青冈林、黄杨林、珙桐林等44个不同的森林

类型。

在山脚地区,长期居住着江口和印江地区的群众,大量的人为活动,使得大量的

植被遭到认为的影响,不过作为梵净山垂直地带性的基带,植被还是以阔叶林为主,

有大约400种不同属的乔木层,并且有几种科类的树种伴生,(例如杜鹃花科、蔷薇

科)。同时这种阔叶林类型面积较大,一片连着一片的,为黔金丝猴的隐藏和居住提

供了良好的环境。山下还有一排排笔直的毛竹和毛金竹林。在山麓我们可以看见大面

积被人为焚烧过树林正孕育着“新的生命”,这些“新的生命”大多数以阔叶林为主,

因为梵净山地处云贵高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其初始植被为常绿阔叶林。但是经过

长时间的人类活动与生态破坏,使得一部分阔叶林转变为针叶林。

在中山地区为针阔混交林,以贵州青冈林为主。珍稀孑遗水青树、钟萼木、白辛

树、珙桐、天师栗等也随处可见,在一些地方还形成了成片的珙桐林、野核桃林、金

钱槭林、扇叶槭林、水青树林。同时又有各类杂生在阔叶林内的竹林,为山野之中添

一道风景。在攀登梵净山的途中,游客们如果运气好的话,还会发现散落在这片大森

林中的一株株杜鹃花。梵净山的杜鹃虽说没有百里杜鹃闻名,但是擦肩而过的惊喜,

将会使在你艰难的登山途中得到灵魂上的洗涤。

在山顶地区,生满了苔藓矮林。由于气候的差异,山顶林木矮小,伴生的植物种

类很少。苔藓矮林在地面上形成厚厚的苔藓层,就像一层层绿绿的地毯。而有些苔藓

长达数十厘米附生在树干或枝条上,在寒风中飘逸,使这里的森林平添了几分神秘。

山顶主要的竹林就是一些巴山木竹和箬竹了。我并不认为山顶矮小的树林会使得天独

厚的梵净山抹上一丝黯淡,反而会使得更添一份平凡,一排排矮小的苔藓林,被山风

吹得花枝招展,在视野开阔的山顶正是游客拍照、赏玩的好去处。

.

..

梵净山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不仅给予我们视觉上的盛宴,其佛教文化也会使得

我们心灵上得到抚慰。听取了一下梵净山游客的建议,大多数人都认为游玩梵净山应

该徒步登山,然后再做缆车下来。这样即可以体验登山的乐趣,又可以在高处一览无

遗的欣赏梵净山的美景。并且梵净山作为一座佛教名山,徒步登山就像是一次虔诚的

朝圣。我们可以从山脚毫不遗漏的欣赏到从阔叶林到针阔混交林再到针叶林最后行至

高山苔藓矮林的各种自然风光。

图3梵净山植被垂直带谱图

4.2梵净山植被多样性现状

梵净山的主要植物为:铁杉、蕨齿三尖杉、水青树、花桐木、钟萼木、珙桐、连

香树等。并且中低山区树冠高大,能够抵挡强烈的山风,同时梵净山山体庞大,气候

变现为夏季高温多雨,水资源丰富,空气湿润。这样的条件有益于多种动植物在此生

存、繁殖、发育与生长。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建立以后,保护区核心区,受人类活动影

响减少[8],动植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但在缓冲区、特别是实验区,由于经济开发、

农业活动等原因,使得人类对缓冲区、特别是实验区的影响不减反增,植物多样性出

.

..

现了减少的趋势。

4.3居民生活对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影响

梵净山山麓地区生活着松桃、江口、印江等地的大量居民。俗话说“靠山吃山,

靠水吃水”,背靠梵净山的居民的生活薪柴全部取自于梵净山上,而且居民大多知识

匮乏,无法分辨稀有植物与普通植物的区别,从而导致了大量的珍稀物种被人们采集

一空。虽然目前在保护区一些核心区域当地自然保护区部门禁止居民使用传统木材作

为燃料,但由于政府没有一定的补偿措施,加之居民支付能力的局限性,很大一部分

居民还是不愿意使用清洁能源作为燃料[9]。

4.4其他灾害对植被垂直地带性的影响

4.4.1常见自然灾害对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植被垂直地带性的影响

森林自然灾害是影响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个不可忽视因素,在梵净山自

然保护区虽然目前还未出现过大的自然灾害,但小的自然灾害却时有发生。由于梵净

山地处于东亚季风气候区,夏季受东南的海洋性气流影响明显,在雨季容易出现山体

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冬季在山体东侧寒潮势力比较强,容易出现冻害、雹灾等

自然灾害。保护区内这些常见自然灾害虽然对整个自然保护区植被影响不大,但对原

本存量稀少的珍稀植物的却有着很大的威胁。

4.4.2火灾对森林植被垂直地带性的影响分析

火灾也是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植被生态平衡的重大威胁,即使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已

经连续38年未出现过森林火灾[10]。但由于保护区内还居住着一万余人,这部分人森

林防火意识比较弱,加之原始森林里面积十分之大、森林里枯枝落木非常之多,如果

引起火灾发生,使得大火扑灭十分困难。届时,将严重破坏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的植物

多样性。

第五章生态旅游与申遗

5.1梵净山的申遗之路

2013年当铜仁市正式启动梵净山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后,愈来愈多的国内外

专家将目光投向了这片与世隔绝的净土。4月3日至5日,国际自然联盟(IUCN)专家、

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保罗·威廉姆斯、中国申报世界遗产专家

梁永宁、省申遗办领导在梵净山申遗专家组的陪同下对梵净山申遗进行了考察。一路

.

..

上威廉姆斯用丰富的知识和专业的眼光,对梵净山申遗的可能性和申遗标准等问题进

行了深入的研究。经过考察,威廉姆斯建议,梵净山在下一步的申遗攻错应该加强对

生物多样性及生态过程的研究,拿出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结论。同年10月,梵净山就

成功列入了《中国国家自然遗产预备名录》。

5.2生态多样性

梵净山上主要的生态构成就是木本植物,树冠高大,枝繁叶茂,为黔金丝猴等能

在树上栖息的生物提供了天然的“居室”,并且能躲避食肉动物的威胁;在大树高大

的身躯遮挡下,强烈持续的山风吹袭不到林内,又使大树下常年保持阴湿的条件,是

苔藓类和蕨类植物的乐园,而苔藓类和蕨类物质的存在,又为许多昆虫提供了生存的

基础。食草动物啃食树下的草本植物,食肉动物依靠捕食草动物维持生命,而食草动

物和食肉动物所产生的排泄物质,又为大树的生长提供了丰富的养料[11]。良性循环,

周而复始,从一颗大树的“小生态圈”开始,组成了整个梵净山物种丰富,自身循环,

得天独厚,波浪壮阔的原始“大生态圈”。

5.3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是当下最为潮流的旅游发展模式,它推翻以前旅游只为发展当地经济而

不顾生态环境的这种恶习。提高了人们的旅游素质,但是仍有一些人还没有看到破坏

生态环境将对我们人类造成不可磨灭的后果,仍然我行我素,在旅途区乱丢乱划。并

且一些开发山急功近利,严重破坏当地生态平衡和当地土著居民的正常生活,所以我

们要加强生态旅游的宣传,提高国民素质。生态旅游的目的主要是使得一些将要灭绝

的物种得到正常的保护,使旅游景点具有原始性、独特性的特点[12]。提高人们对大自

然的热爱,有利于自然和文化资源的保护,我们在保护自然的同时,也是在保护我们

人类的生存环境。生态旅游不管是对自然资源还是人类都具有不可置疑的优点:(1)

对自然来说,有利于保护环境,自然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类与大自然的和

平相处。(2)对人类来说,有利于保存较为完整的生态系统,使我们加深对自然的

了解[13]。从而创造对我们人类有利的生存环境和生存方式。

.

..

第六章结论

1.梵净山地处武陵山区,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典型的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

季高温多雨,但是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也会逐渐降低。因此,不同的海拔所产生的

植被也将不同,山麓的树叶大多为阔叶,而山顶的树叶大多是针叶。

2.梵净山的植被垂直带谱的海拔分布:(1)0-1300m为常绿阔叶林;(2)1300-2100m

为落叶阔叶林;(3)2100-2400m为针叶林;(4)2400-2572m为高山草甸和灌丛。

这种层次分明的垂直带谱对梵净山的自然景观形成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梵净山的申遗使当地政府加大对申遗地区的生态保护力度,促进自然资源的保护。

同时申遗成功也将加大梵净山的宣传力,从而为梵净山的旅游发展注入磅礴的生命

力。

参考文献

[1]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自然保护区与生态旅游[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2]万绪才,朱应皋,吴芙蓉.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与规划研究[J].农村生态经济,2004,

20(3):15-19.

[3]周政贤,杨业勤.梵净山研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

.

..

[4]翁桂兰.贵州省梵净山地区旅游资源开发设想[J].经济地理,2000,20(5):117.

[5]世界旅游组织,国家旅游局,贵州省旅游局.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M].贵阳:贵州人民出

版社,2004:200-203.

[6]《我们共同的未来》,王之佳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7]禹真.梵净山生态旅游发展初探[J].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3,5(2):52-58.

[8]中共铜仁地委,铜仁地区行署.梵天浄土桃源铜仁-之十八--动植物的多样性[J].当代贵州,20

03.

[9]郭自叶.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与周边社区发展的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07.14.

[10]陈佩英,周启永,林树基.贵州梵净山九龙池一万年来的植被和气候变化[J].贵州地质,1992,

(2):9-11.

[11]李振基,陈小麟,郑海雷.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260-268.

[12]杨志峰,刘静玲,等.环境科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2-91.

[13]唐明贵,黄海燕.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模式研究[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

校学报,2010,23(3):45-48.

致谢

时光荏苒,四年的光阴如良驹匆匆而过,论文完成之际,大学的美好时光也即将

结束,回首往事如画,点点滴滴让人百感交集,在此,谨向导师黄昌庆老师致以无限

的谢意与深深的敬意,黄老师以深厚的专业知识以及对我严格要求使我受益匪浅。本

论文得到以下项目的资助:基于自然遗产价值观的梵净山环境变化研究(贵州省科学

.

..

技术基金项目:黔科合J字〔2013〕2273号);梵净山环境变化与申请世界遗产(贵

州省教育厅优秀科技创新人才项目:黔教合KY字2013-151号)。

在这里还要感谢各位老师在四年学习生涯中给予我的关爱以及无价的知识,让我

能够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遨游,汲取精神的滋养。

此时此刻,衷心谢谢费心阅读本文的专家教授、答辩委员会的各位老师对我的论

文提出批评指正。

最后,要感谢我的家人和同窗,感谢他们对我无怨无悔的支持,陪我度过青葱岁

月,让我的人生能够顺利起航,进发。

感谢之心无以言表,微小之词留于文中,予以谨记。

本文发布于:2022-11-22 17:45: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60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