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泳表情包

更新时间:2022-11-22 17:46:30 阅读: 评论:0


2022年11月22日发(作者:toolbox是什么)

NEWSWORLD

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表情包是网民表达情

感的载体。表情包,常根据大众对善恶美丑约定

俗成的理解与看法,选取影视截图、卡通形象为

素材,将其运用到其中。

一、表情包的概念界定

现今学界还未针对表情包给出一个清晰而

明确的定义。学者林晓冬对表情包概念的解释

是:“多个同类型表情组成的系列表情的集合,

通常是由群众对其抱有特殊印象的明星、网络

近期流行的语录以及动漫、影视截图为素材来

源,配上一系列与图像意境相匹配的流行文字,

用以表达使用者所需要传达的特定含义。”[1]笔

者认为,林晓冬对表情包的界定较为准确地描

述出了表情包的特征,目前大多数表情包都以

传递幽默的情绪为主要目的,是当前网络传播

中的一种重要表达形式。

二、表情包的兴起

表情包的兴起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表情符号应用的起点可以追溯

到上世纪80年代斯科特·法尔曼将“:-)”用来

表示“微笑”之时,此后ASCII字符正式被运用

于社交平台之中。接着,日本运用ASCII字符来

模拟各种肢体动作,由此衍生出独具特色的“颜

文字”。

“斗图时代”:

表情包在网络传播中的意义与作用

○刘树洁刘懿璇

【摘要】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与繁荣,网络表情包也被广泛应用。大部分年轻人在网络交流

时会使用生动的卡通形象和经典的人物表情替代单一的文字传播,表达自己的情感。本文从表情

包的相关概念出发,在对网络传播中表情包使用情况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表情包在网络传

播中的意义与作用,并对此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网络传播;表情包;情感表达;身份认同

过生产优质的新闻来寻找、维持和培养自己的

忠实用户群体。

贵报传媒如今也正在让内容的分发渠道更

加多元化,除了微信、微博和自媒体平台之外,

增加在梨视频、抖音等小视频或者直播平台上

多种形式的新闻推送、内容分发;而且更加重视

对社群的培养和运营,通过线上评论或者线下

活动等方式来和用户进行更多的互动,倾听受

众的需求和建议,以期达到更好的全媒体报道

效果。■

注释:

[1]刘奇葆.加快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

展[N].人民日报,2014-04-23(006).

[2][3]左志新.追求思想的光芒和泥土的芳香不断

提升主流媒体传播力——访贵州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

记、社长、董事长赵宇飞[J].传媒,2017(13).

(作者:均为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硕士研

究生)

责编:周蕾

新闻e家

74

Copyright©博看网htsRerved.

NEWSWORLD

第二阶段:伴随着社交媒体的疾速发展,网

络交流中新一代卡通图像出现,腾讯公司随即

开发了“自定义表情”。最初的自定义表情分为

JPG格式、GIF格式(即静态与动态)两种形式,

电视作品、动画片段等均可成为表情符号的制

作选材,且多为UGC生成内容。

第三阶段:现今,流行于网络平台的表情包

被注入了更多的活力。这一阶段的表情符号的

表现形式多以明星、现实中人们的夸张动作的

照片加上文字制作而成,例如电视剧中表现夸

张的人物、沉浸于演唱曲目的歌手等,常会成为

表情包的创作素材。

三、网络传播中表情包的使用情况调查

笔者使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通过随机问

卷发放,为本文提供数据依据。通过几天的调

研,发放了300份问卷,回收282份,其中有效问

卷273份,主要针对18至24岁青年群体,这一

群体占有效问卷人数的63.37%。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1、性别情况

本次问卷调查涉及人数为273人。其中男

性人数75人,占被调查人数的27.47%;女生人

数为198人,占被调查人数的72.53%。

2、年龄情况

参与问卷访谈人员的年龄分布如下:18岁

以下7人,占总人数的2.56%;18-24岁173人,

占63.37%;25-30岁13人,占4.76%;31-35岁3

人,占1.1%;36-45岁18人,占6.59%;45岁以上

59人,占总人数的21.61%。

3、受教育程度

被调查者受教育程度为初中及初中以下

17人,占总人数的6.40%;高中39人,占总人数

的14.13%;专科63人,占总人数的23.17%;本

科121人,占总人数的44.16%;研究生及以上

33人,占总人数的11.69%。

(二)网络传播中表情包的使用情况

1、使用频率

在调查中,每天使用表情包15次以上的人

数为171人,占总比例的64.53%;每天使用表情

包5-15次的人数为92人,占总比例的34.72%;

每天使用表情包5次以下的人数为2人,占总比

例的0.75%。

2、用户喜欢使用的表情包类型

经过调查发现,用户喜欢使用的表情包涵

盖了纯文字类型、真人面孔配少量文字类型和

卡通形象类型(如暴走漫画、网友手绘等)以及

其他类型,其中喜欢卡通形象类型(如暴走漫

画、网友手绘等)的人数最多,占比83.14%,其

次是真人照片中加注文字信息类,占比50.96%。

(三)网络传播中表情包的用途

1、使用表情包的场合

调查对象常在QQ/微信聊天中使用表情

包,比例高达96.98%,其次是在发布、更新日常

动态时使用表情包,占比43.02%,而在网页发

布文章时以及实际生活应用中使用情况较少,

仅分别占比10.19%和6.42%。

2、使用表情包的原因

调查对象喜欢使用表情包的原因有多种。

其中,认为表情包方便、节省时间的人数为136

人,占总人数的52.51%;认为表情包能够增加

聊天趣味性,缓解气氛的人数为225人,占总人

数的86.87%;认为表情包能够拉近彼此距离,

融入群体的人数为136人,占总人数的52.51%;

认为表情包能够弥补语言、文字的不足的人数

为170人,占总比例的65.64%。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用户使用表情包很大

一部分原因是表情包能够增加用户聊天时的趣

味性,缓解气氛、拉近彼此距离,融入群体、弥补

语言、文字的不足、缓解冷场的尴尬。

(四)网络传播中表情包的使用分析

在现实的交往中,没有空间的限制,传播者

的语气、神情、肢体动作等均可作为非语言信息

来辅助彼此间的交流。而在社交媒体的交流中

由于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定,文字成为了双方交

新闻e家

75

Copyright©博看网htsRerved.

NEWSWORLD

流的主要传播介质。但文字信息也仅仅只是语

言传播中的一种符号,易导致传播率(传播

率=接收者接收的信息/传播者传播的信息)

差强人意。表情包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

网络交流中传播者表情、动作等匮乏的缺陷,降

低了彼此之间沟通耗时,提高了传播的效率。

从问卷调查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表情包的传

播优势。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表情包在便捷、

增加趣味性、缓解气氛、拉近彼此距离,融入群

体、缓解冷场方面,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同时,

在双方具备“共通的意义空间”下进行表情包交

流的这种沟通方式,在社交媒体交往中占据了

至关重要的位置,表情包的使用在表达使用者

情绪、身份认同以及减少使用者身份迷失的焦

虑方面都具有优势。

四、表情包在网络传播中的意义与作用

(一)使用便捷,丰富聊天内容

1、便捷性

一方面,在网络传播中使用表情包十分的

便利。如在QQ聊天中,表情包的保存只需要点

击右键即可被保留在系统中,无需重复操作,但

文字的使用则无法实现在线保存的功能,往往

需要传播者再次编辑与组织。因此,人们在网络

交流时使用表情包进行沟通,往往会比使用单

一的文字传播更加便捷。

另一方面,网络表情包的制作也十分便捷。

往往一张图片+文字+创作者的想法就可以制

作出一张生动有趣的表情包,其简单易操作的

特性,也大大刺激了网友们的创作热情,因此现

今表情包的种类较多。

2、引发联想,补充聊天内容

从传播学的角度上理解,表情包不仅仅是

网络传播与交流中的一种介质,同时也是对文

字信息传播的有效补充。传播学者多丽丝·格雷

伯曾指出:“我们一度推崇的借助文字符号传递

的抽象意义,已经开始让位于建立在图像传播

基础上的现实与感受。”[2]结合学者研究,笔者

认为表情包在网络传播中具有下述两种功能。

其一,表情包可以直接表达双方的沟通信

息,同时弥补单一的文字传播的不足。网络传播

中,纯文字的交流往往在视觉体验方面、判断情

感方面存在不足,并且无法避免网络传播中较

单调的特性,而表情包却能够针对文字信息的

不足,提供重要的补充信息。

其二,表情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事

物的内涵与外延,引起接受者们的遐想。由于文

字信息在网络传播中具有含糊性及多义性,因

此在网络传播的过程中,表情包能够帮助沟通

双方理解对方所要传达的意义。语言学家索绪

尔也曾表示,语言符号所代表的事物和符号形

式能够不断演进,因此表情包的使用在不同情

况下也会被赋予不同的意义。例如,在微信聊天

中使用“愤怒”的表情,不同定表示你的聊天

对象正在生气,而要结合双方聊天时的具体情

境来判断传播者的情绪;在社交媒体中使用“微

笑”也常被视为“呵呵”(无奈)之意的代表。

因此,我们需在瞬息万变的网络环境和不断更

新的传播语境中,重新解读表情包所富含的新

意义。

(二)娱乐性较强

有趣、诙谐、幽默、适用范围广成为了表情

包作品的共同特征。无论是相识已久的沟通双

方还是彼此陌生的沟通双方之间,使用表情包

都能够一定程度上快速缓和尴尬、增加幽默感、

进入聊天状态。

对于年轻一代的使用者来说,表情包是一

个表达情感、放松情绪的载体,同时也是互联网

泛娱乐化的突出体现。例如,在里约奥运会上,

凭借真实、活泼的采访表现而迅速蹿红的20岁

国家队游泳小将傅园慧,其接受采访时的表情

被网友们截屏,并配以“我已经使用了洪荒之

力”等经典语句制作出“傅园慧系列表情包”。

尼尔·波兹曼在其著作《娱乐至死》中指出:

“这是一个娱乐至死的年代,一切公众话语日渐

新闻e家

76

Copyright©博看网htsRerved.

NEWSWORLD

以娱乐的形式出现。”[3]他的看法,如今看来或

许有些夸张,但我们必须承认,在网络交流中表

情包的传播比单一的文字传播更加具有娱乐

性,而表情包中所蕴含的娱乐性也很大程度上

激发了网友的热情。其中的娱乐性可理解为社

会亚文化群体通过搞笑、模仿等方式对社会主

流文化与精英文化的解构。

(三)契合大众心理,提高受众参与度

1、契合大众心理,寻求身份认同

往往在网络中表达出的文化语境,其映射

的是社会大众的心理。2016年夏天,“葛优躺”的

爆红并非偶然。在都市的繁华背后,都市人也有

着敏感、脆弱和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焦虑。因此,

在闷热的夏季,人们的社会心理似乎从“葛优

躺”中所展现的随性、颓废、瘫倒的形象中找到

情感、压力的宣泄口。表情包在沟通中具有丰富

的内涵。表情包的使用,成为人们传达自我想法

时的一种延伸手段,同时也是一种新的话语方

式,用来表达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减少迷失感。

2、提高受众参与度,推动网络文化发展

随着网络表情符号被广泛运用,社交软件

上所提供的官方表情包(即系统自带表情)已经

明显不能满足各年龄段、各层次使用者的需求,

于是表情包在此背景下也进行了逐渐细分。

菲利普在其“利基受众”理论中表示,社会

中的个体都是不尽相同的,并且都有着各自的

兴趣与爱好,拥有同样兴趣爱好的人往往会组

成一个群体,这个群体便是“利基受众”。为满足

自己所在群体使用表情包的需求,其成员往往

会自行制作与传播自己喜爱的表情包。正如青

年人群体会喜欢暴走漫画类可爱动漫表情包;

中老年人喜爱传统的闪烁大字和用语正能量的

表情包,同种类型表情包的传播者与制作者组

成了一个个群体内的小圈子,无形之中推动了

网络文化的发展。

(四)以热门事件与人物为素材,带动热点

话题

当下借助社交媒体的传播优势,当红明星、

网络红人、热点事件往往会成为表情包的制作

素材,能够引起网友们的共鸣,进而提高相关热

点人物与话题的网络讨论度。例如,“友谊的小

船”、“暴走漫画中的萌贱表情”的火爆都带动相

关话题产生,表情包的迅猛发展也掀起了网络

文化一次又一次高潮。

一方面,表情包成为了网民表达情感的载

体。现代社会中快节奏的生活常常会使身在其

中的人们感到紧张与压迫,社交媒体上的互动

渐渐成为网民们释放情感与压力的渠道,制作

与传播表情包也成为网民缓解现实生活压力的

一种途径。

另一方面,表情包给了网民构建自己身份认

同的机会。网络世界的平等与开放最大限度地给

予了网民发声的权利,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网民

对自我身份认同的需求。例如,在网络聊天中,网

民会发出有趣的表情包丰富聊天语境,相互娱

乐,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同时在彼此间建构了

对自我身份的认同。随着表情包的发展,其所代

表的“网民声音”,通过戏仿与恶搞对语言进行了

再生产,对自我身份认同有了推动作用。

表情符号是使用者传递情感与看法的载

体。对于表情包在社交媒体平台上频繁使用的

现象要有针对性地研究其产生、传播的特点和

规律,将这种在网络上兴起的表情文化的作用

发挥好,对于网络传播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积极

的意义。■

注释:

[1]林晓冬.新符号文本的创造与解释——新新媒

介下的表情包[J].大众文艺,2019(19).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2011.

[3]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

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刘树洁,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

学院;刘懿璇,深圳大学传播学院)

责编:周蕾

新闻e家

77

Copyright©博看网htsRerved.

本文发布于:2022-11-22 17:46:3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60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游泳表情包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