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古诗的思想感情例子
表达诗人怀古的思想感情的诗有很多不知道大家知道多少呢?下面
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怀古诗的思想感情,希望大家可以帮助到大家!
怀古诗的思想感情(一)
登金陵凤凰台唐代: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二水一作:一水)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开头两句写
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觉得重复,音节流转
明快,极其优美。“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
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时代,凤凰
是一种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而“如今”凤去台空,
就连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
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三四句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
挥。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诗人感慨万分地说,吴
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
那一时的烜赫,在历史上也没有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
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
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
洲。”“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据的
《入蜀记》载:“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台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
下,则距金陵才五十余里。”陆游所说的“杳杳有无中”正好注释
“半落青天外”。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
处。“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成两道,所以说“二
水中分白鹭洲”。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
李白毕竟是关心现实的,他想看得更远些,从六朝的帝都金陵看
到唐的都城长安。但是,“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
两句诗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陆贾《新
语·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李白这两句诗
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
“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境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
相传李白很欣赏崔颢《黄鹤楼》诗,欲拟之较胜负,乃作《登金陵凤
凰台》诗。《苕溪渔隐丛话》、《唐诗纪事》都有类似的记载,或许
可信。该诗与崔诗工力悉敌,正如方回《瀛奎律髓》所说:“格律气
势,未易甲乙。”在用韵上,二诗都是意到其间,天然成韵。语言也
流畅自然,不事雕饰,潇洒清丽。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李诗更有自己
的特点,它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
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怀古诗的思想感情(二)
蜀相唐代: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频烦一作:频繁)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首七律《蜀相》,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业
未遂的感慨。全诗熔情、景、议于一炉,既有对历史的评说,又有现
实的寓托,在历代咏赞诸葛亮的诗篇中,堪称绝唱。
古典诗歌中常以问答起句,突出感情的起伏不平。这首诗的首联
也是如此。“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一问一答,一开始
就形成浓重的感情氛围,笼罩全篇。上句“丞相祠堂”直切题意,语
意亲切而又饱含崇敬。“何处寻”,不疑而问,加强语势,并非到哪
里去寻找的意思。诸葛亮在历史上颇受人民爱戴,尤其在四川成都,
祭祀他的庙宇很容易找到。“寻”字之妙在于它刻画出诗人那追慕先
贤的执著感情和虔诚造谒的悠悠我思。下句“锦官城外柏森森”,指
出诗人凭吊的是成都郊外的武侯祠。这里柏树成荫,高大茂密,呈现
出一派静谧肃穆的气氛。柏树生命长久,常年不凋,高大挺拔,有象
征意义,常被用作祠庙中的观赏树木。作者抓住武侯祠的这一景物,
展现出柏树那伟岸、葱郁、苍劲、朴质的形象特征,使人联想到诸葛
亮的精神,不禁肃然起敬。接着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茵茵春草,铺展
到石阶之下,映现出一片绿色;只只黄莺,在林叶之间穿行,发出宛转
清脆的叫声。
第二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所描绘的这些景物,
色彩鲜明,音韵浏亮,静动相衬,恬淡自然,无限美妙地表现出武侯
祠内那春意盎然的景象。然而,自然界的来了,祖国中兴的希望却非
常渺茫。想到这里,诗人不免又产生了一种哀愁惆怅的感觉,因此说
是“自春色”、“空好音”。“自”和“空”互文,刻画出一种静态
和静境。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意渗进了客观景物之中,使景中生意,
把自己内心的忧伤从景物描写中传达出来,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的爱
国精神。透过这种爱国思想的折射,诗人眼中的诸葛亮形象就更加光
彩照人。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第三联浓墨重彩,高度
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上句写出山之前,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
对策,指出诸葛亮在当时就能预见魏蜀吴鼎足三分的政治形势,并为
刘备制定了一整套统一国家之策,足见其济世雄才。下句写出山之后,
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蜀汉、匡扶刘禅,颂扬他为国呕心沥血的耿耿忠
心。两句十四个字,将人们带到战乱不已的三国时代,在广阔的历史
背景下,刻划出一位忠君爱国、济世扶危的贤相形象。怀古为了伤今。
此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分崩离析,人民流离失所,使诗人忧
心如焚。他渴望能有忠臣贤相匡扶社稷,整顿乾坤,恢复国家的和平
统一。正是这种忧国思想凝聚成诗人对诸葛亮的敬慕之情;在这一历史
人物身上,诗人寄托自己对国家命运的美好憧憬。
怀古诗的思想感情(三)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宋代: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
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
孙仲谋。
收回遥望的视线,看这北固楼近处的风物:“千古江山,英雄无
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
北固亭怀古》)这不禁引起了词人千古兴亡之感。因此,词人接下来再
问一句:“千古兴亡多少事?”这句问语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回
味无穷。然而,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
流。“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悠悠”者,兼指时间之漫长久远,
和词人思绪之无穷也。
“不尽长江滚滚流”,借用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
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词人胸中倒来倒去的不尽愁思和感慨,犹如
长流不息的江水。“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三国时代的孙
权年纪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雄据东南一隅,奋发自强,战斗不息。
据历史记载:孙权十九岁继父兄之业统治江东,西征黄祖,北拒曹操,
独据一方。赤壁之战大破曹兵,年方二十七岁。因此可以说,上面这
两句是实写史事,因为它是千真万确的历史,因而更具有说服力和感
染力。作者在这里一是突出了孙权的年少有为,“年少”而敢于与雄
才大略、兵多将广的强敌曹操较量,这就需要非凡的胆识和气魄。二
是突出了孙权的盖世武功,他不断征战,不断壮大。而他之“坐断东
南”,形势与南宋政权相似。显然,稼轩热情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
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懦怯苟
安。
接下来,辛弃疾为了把这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不惜以夸张之笔极
力渲染孙权不可一世的英姿。他异乎寻常地第三次发问,以提醒人们
注意:“天下英雄谁敌手?”作者自问又自答曰:“曹刘”,唯曹操与
刘备耳!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曹操曾对刘备说:“今天下
英雄,惟使君(刘备)与操耳。”辛弃疾便借用这段故事,把曹操和刘备
请来给孙权当配角,说天下英雄只有曹操、刘备才堪与孙权争胜。曹、
刘、孙三人,论智勇才略,孙权未必在曹刘之上。稼轩在《美芹十论》
中对孙权的评价也并非称赞有加,然而,在这首词里,词人却把孙权
作为三国时代第一流叱咤风云的英雄来颂扬,其所以如此用笔,实借
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这种用
心,更于篇末见意。作者在这里极力赞颂孙权的年少有为,突出他的
盖世武功,其原因是孙权“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极似,作者这样
热情赞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其实是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
的鞭挞。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注引《吴历》说:曹操有一次与孙权对垒,
见吴军乘着战船,军容整肃,孙权仪表堂堂,威风凛凛,乃喟然叹曰:
“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刘表)儿子若豚犬耳!”一世之雄如曹操,
对敢于与自己抗衡的强者,投以敬佩的目光,而对于那种不战而请降
的懦夫,如对刘景升儿子刘琮则十分轻视,斥为任人宰割的猪狗。把
大好江山拱手奉献敌人,还要为敌人耻笑辱骂。作者在这里引用了前
半句,没有明言后半句,实际上是借曹操之口,讽刺当朝主议的大臣
们都是刘景升儿子一类的猪狗,这种别开生面的表现手法,曲尽其妙,
而又意在言外
本文发布于:2023-01-01 02:37:3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6943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