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网

原创写作投稿

实用文体写作网
您当前的位置在:文体写作网心得体会读后感 →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1500字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时间:2021-10-26 | 作者:全亚星

  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一部沉重的作品,它总在不经意间将我的思绪引向那些沉重的话题,比如生命的意义,选择的价值。尤其是那反复出现的“非如此不可!”真的非如此不可,只能非如此不可吗?不如此又能怎样呢?米兰昆德拉的诘问,也是一直伴随着我的困惑。

  米兰昆德拉在这部作品中用托马斯、特丽莎、萨宾娜、弗兰茨等人物间的情感纠缠,向读者展现了轻与重、灵与肉、必然与偶然、存在与虚无的纠结。书中的故事发生在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时期,作者笔下的人物在情感中挣扎的同时,又饱受政治的嘲弄,增添了悲壮的色彩。这本小说的特色是,作者常常跳出故事之外,进行一番哲理的探讨,时刻提醒读者去面对轻与重、灵与肉的抉择。这是米兰昆德拉的行文风格,我喜欢这样的风格,思想当然比故事重要。米兰昆德拉是东欧着名作家,除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夕卜,他还有《玩笑》、媛忘录》、《不朽》等名作。他的小说总有对哲学问题的思考。

  托马斯因为对轻的向往,而与妻子离婚,与家人几乎断绝关系,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与特丽莎相恋后,他感觉自己坠入了“重”,他极力排斥,又不断妥协。当战争让他与特丽莎分开而重回自由时,他发现自己得到的是无法承受的“轻”,他终于忍不住去寻找特丽莎。在米兰昆德拉看来,轻与重、灵与肉、必然与偶然、忠诚与背叛等等,所有的对立都是相对的,“轻”有时比“重”更难以承受。因此,执着于此或彼的选择是毫无意义的,因为你永远不知道那种选择更好。任何刻意的选择都是一种媚俗,甚至于根本就没有选择。米兰昆德拉在书中写道:“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他接着说:“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种抉择是好的,因为不存在任何比较。一切都是马上经历,仅此一次,不能准备。”然后他认为“只发生过一次的事就像压根儿没有发生过,而生命只有一次,也就可以说没有生命了。”只有一次的生命就像没有生命一样,没有“永劫回归”,选择又有什么意义呢?这种对生命的怀疑,对理性的怀疑几乎让我透不气来。

  第一次读这本书差不多有将近10年了。后来提起这本书,我总清晰地记得一个桥段,那就是书中不至一次提到托马斯与特丽莎的结合仅仅是一系列巧合,缺少其次任何一次巧合,结局都会完全不同。原来感情竟然如此脆弱,托马斯为之不惜改变自己,特丽莎为之神魂颠倒的爱情却是建立在一次次的偶然之上。还有什么是必然的呢?什么是“非如此不可”的呢?

  “非如此不可”是贝多芬《命运交响曲》最后一章的主题。同样是命运!有许“非如此不可”是贝多芬对命运的最后回答?抑或也是米兰昆德拉心中的答案?米兰昆德拉在书后获奖答谢辞中说道“人类一思索,上帝就发笑!”思考的越多,离真理也就越远。还是对理性的怀疑!也许在昆德拉看来,无需过度思考,无需刻意选择,一切顺其自然就好。书最后一章的名字是:卡列宁的微笑,似乎存在着某种隐喻。卡列宁是特丽莎养的一条狗,而且不是一条普通的狗,这是一条自我无意识的狗,它不屑于与狗为伍,反倒愿意把自己当成猪。自我无意识,反理性,“非如此不可”,这正是一条非理性主义者的道路。因为必然就是偶然,存在就是虚无,理性毫无意义。那么就随着自己的感觉吧,冲破一切理性的束缚,在那另一边,也许正是自由的王国。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本书对我的影响非常深刻,第一次读它是在大学时代。那时的我正受着《作为意志表象的世界》和《绝对理性批判》的折磨,这本书更是让我迅速地滑向了怀疑主义。我不再去争辩什么是与非、得与失、真与假、美与丑。不再争辩,只因为争辩对于个人来说并没有太大的意义,不如“非如此不可”,埋头做事的好,不如跟随自己的内心,忠于内心的令律。

  忠于内心的令律,非如此不可!

本站除部分文章为原创外,其他文章均来自于互联网,若侵犯你的权益,请来信告之,本站将在收到后第一时间删除。

欢迎原创作者投稿 文体写作网(www.wtabcd.cn)